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開幕式上的報告引發強烈反響,各位組員也在第一時間做了學習。十九大報告對生態文明建設著墨很多🧎♂️⏬,更首次提出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小組推薦中國社會科杏悦2平台生態文明研究智庫理論部主任黃承梁的一篇文章⛓,系統解讀十九大報告中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論述👼🏽🤳。
-----------------------------
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新時代新表述
---黨的十九大報告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精神解讀
黃承梁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簡稱“黨的十九大”)于10月18日在北京隆重召開,習近平同志向大會作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報告。報告共13個部分,其中,在第一部分即“過去五年的工作和曆史性變革”、第三部分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方略”和第九部分即“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專門成段成節論述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階段性成就、指導思想和戰略部署💅;在其他各個部分👩🏻💻,均以清新的表述☢️𓀅、科學的論斷🪹,承前啟後、繼往開來📄,提出了若幹新的表述⟹🙅🏽,明確和凸顯了新時代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新的時代背景、發展依據🧀🧑🏽✈️、外部條件和政治保證,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回答了新時代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理論和實踐的全景全貌,是不斷鞏固和深化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新的政治宣言和行動指南🧘🏽。
一、新表述:黨的十九大報告關于生態文明建設新的科學論述🈸、科學論斷
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根本性、全局性、曆史性🤙🏿,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影響的新戰略判斷,這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
在新時代背景下🌬,“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首次寫入了世界第一大政黨的黨代會報告。報告在第三部分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方略”之(九)中指出𓀊: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論”,早在2005年,習近平同志主政浙江時就已經提出;2013年9月☸️🚼,習近平同志在哈薩克斯坦納紮爾耶夫大學發表演講時又首次面向國際社會系統闡述了“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兩者矛盾對立卻又辯證統一、渾然一體的內在關系。但是,恰如“生態文明”因于2007年首次寫入黨的十七大報告、于2012年首次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確立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使生態文明具有彪炳史冊的曆史性裡程碑意義一樣🧝🏼,“兩山論”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曆史性時刻首次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其曆史意義不言而喻。
筆者多次撰文,就習近平“兩山論”的時代性和曆史性並其哲學思考進行過系統闡述。其一,就時代性而言,“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重心在金山銀山、在發展,發展仍然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核心在統籌兼顧,始終做到發展和保護並舉並重🔩;“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重心在綠水青山🌭、在保護👩🏿🎤,核心在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決不走“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心在和諧、在競生🌥,核心在綠色發展、循環發展和低碳發展,通過現代化的綠色產業體系實現國民經濟的綠色化。
其二⚠️,就曆史性而言,在蒙昧時代👲🏻💾,人類本身需要面對“明于天人之分”的生存進化和曆史演進,“也要金山銀山”顯現出人類的能動性👩、適應和逐步改造自然的人類智慧。因而,這是一個“人類紀元”的曆史時期👮🏻♂️;工業文明以來的300多年間🥬,人類戰天鬥地☺️、以人定勝天、絕對人類中心主義的霸主姿態🦻🏻,肆意破壞👩🏽🎤、無休無止地掠奪和攫取自然資源,是一個“人類世”的時代🤸🏻♂️🥊。因而,“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昭示人類的反省、對工業文明的揚棄🖊;毫無疑問,中國走出一條“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之路,盡管這條道路要走半個世紀、一個世紀乃至更長🎴,但這都標志著“生態紀元”時代的到來🫳🏼。它是東方智慧、中國方案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貢獻👩🏼🦱。基此,我們需要從戰略視角,以唯物史觀和辯證主義為指導,深切地意識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將為開創當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自然辯證法提供價值遵循🧛♂️🧥。
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現代化是世界發展的大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既是現代化發展的不竭動力和力量源泉,也是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到更高階段的體現。報告在第九部分即“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中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這是報告首次就現代化的“綠色屬性”所給予的更加符合生態文明核心要義的界定🚵🏽,是重大的理論創新和科學論斷。
筆者理解💇🏻♠︎,首要的內涵🙇🏽♀️,即是不能再走所謂的“現代化”,或者說曾經西方傳統工業文明的那一套老路,鋪天蓋地的高樓大廈、盤根錯節的水泥石墩高架路𓀎,有綠化🧏♀️👩🏽🦳、沒山水,有規劃👵🏿、沒特色,有指標、沒記憶🪿、無鄉愁💆♂️,人與自然關系高度緊張👆🏻,這不是現代化。同樣,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物質財富增長👩🏼🎨,為解決生產過剩而推銷刺激性消費所進行的“異化生產”↔️、“異化消費”📑👩🏻🎤,也不是現代化🆒,不是能夠為人民群眾創造可持續🧙🏽、良好生態環境的現代化。
另一方面🍨,這裡需要著重指出,在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新五化”高度融合的經濟新常態下,綠色、低碳和循環發展的科學技術,正在以“分秒必爭”、“日新日異”的速度向生產力諸要素全面滲透🕐、全面融合🧔🏼♂️,使自然科學研究取得重大飛躍,形成先進綠色技術和生態技術,他們又促成綠色生態產業的廣泛興起𓀍。因而,堅持“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科學論斷,才能更好地理解生態文明建設與報告中所提及的“新常態”、“新發展理念”、“現代化經濟體系”等關鍵術語的內在邏輯一致🔐。
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回顧曆史,社會主義建設的目標🧑🏻🤝🧑🏻,從1987年黨的十三大報告提出“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鬥”的目標始🫡,至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報告🈁,30年間👨🏽🦳,這個目標在整體上堅持了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內在統一。
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將“美麗”作為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寫入黨代會報告,並在多處強化了“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這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整體目標。
報告在第一部分🧑🏿🎨,即“過去五年的工作和曆史性變革”中指出: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鬥;
報告在第三部分🧑🎓,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方略”中又指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明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分兩步走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報告在第四部分,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又一次指出📷:第二個階段🔽,從二0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這都極大凸顯出生態文明🧎🏻♂️、美麗中國、人與自然和諧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新的拓展,是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必然要求,顯示出生態文明建設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進程中的應有目標和發展動力。換言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也一定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美麗中國夢🤌🏻。
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黨的十八大以來,“命運共同體”思想已經成為習近平同志以全球視野、全球眼光、人類胸懷積極推動治國理政更高視野👩🏽🔧、更廣時空的全球性理念。報告在第一部分🫰🏻,即“過去五年的工作和曆史性變革”中指出🍻:引導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這個表述,筆者理解,固然首先是在講過去五年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為應對氣候變化🛢,中國作出了自己的貢獻🗂、發揮了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極其重要的作用😭。如聯合國千年目標💆,中國執行效果最好🥐👰🏿,對全球的貢獻最大。這是舉世公認的事實。
但這裡突出的靚點基于兩點:一是“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二是中國要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引領者。毫無疑問,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話語、中國原創、中國表達💁♀️,現在越來越在世界範圍內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不論是發達的工業化國家,還是尚未完成工業化的發展中國家,都意識到需要摒棄---或用生態文明加以改造和提升---工業文明下的倫理價值認知🚋、生產方式、消費方式,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體制機制🧎♀️➡️🥽。而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恰恰提供了系統的理論、方法和政策經驗,更有中華傳統文明的古老東方生態智慧。2015年達成、2016年生效的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和《巴黎協定》,實際上是推動實現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的議程🙎🏻♀️。這都意味著當代中國🚓,正以自己獨特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偉大旗幟。理論工作者尤其要以“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表述,始終堅持中國立場👨🏽🦱、世界眼光、人類胸懷,持續思考💂🏽👧🏼、探索和推動以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構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球治理理念🤼♀️、重大生態理念。我們要有這樣的高度和充分自信。
二、新時代:黨的十九大報告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總依據、大邏輯🥑、大背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根本性、全局性、曆史性,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影響的新戰略判斷。這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報告在第一部分💇🏻♂️,即“過去五年的工作和曆史性變革”中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曆史方位。
報告指出:這個新時代🤵🏽,是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時代😌,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是全體中華兒女勠力同心、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時代👩🏼✈️,是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時代🙄🤴🏿。這都成為當代中國建設生態文明最大的時代特征、時代坐標,成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總依據、外部總條件、時代總格局。
如,圍繞“新時代是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時代”,報告在第九部分,即“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中,提出的“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複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效能定位以及推進綠色發展🤾🏻、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等四個方面的基本工作部署,與黨的十七大、十八大和十八大以來的曆次全會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表述是一致的,體現了黨中央治理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承前啟後、繼往開來以及頂層設計🪲😽、政策機制的連續性🥻、穩定性。
又如,圍繞“新時代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報告在第四部分🎵,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指出:要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准脫貧、汙染防治的攻堅戰,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曆史檢驗。可見,“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是決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三大戰役之一,與習近平同志反複強調的“小康不小康😜🫛,生態環境是關鍵”是一致的。等等。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矛盾的時代🩱。報告同樣在第一部分,即“過去五年的工作和曆史性變革”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報告指出👧🏽:我國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不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9️⃣、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這個重大戰略判斷和這些表述,對科學把握當前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矛盾尤其具有十分精准、對症下藥和有的放矢的指導意義。
在某種意義和很大程度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源自“資源紅利”和“人口紅利”,在快速發展的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發展方式粗放👩🏼🎓🧜🏼♂️,消耗大、浪費多,能源🆗、資源供給矛盾變得十分突出,環境汙染十分嚴重,水、土壤🐎、空氣汙染加重的趨勢尚未得到根本遏制👦🏿,部分大中城市大氣汙染問題突出🤸🏽🍡,霧霾等極端天氣增多,給人民群眾身心健康帶來嚴重危害。另一方面,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和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老百姓由盼“溫飽”走向盼“環保”,由求“生存”走向求“生態”,對優質生態產品🏉、優良生態環境的需求越來越迫切。這都表明,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環境的向往、對環境權的維護🤵🏼♀️、對公共生態產品的需求與生態資源環境的承載力、生態公共產品不足、生態環保形勢嚴峻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矛盾發展的態勢正在逐步向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靠攏、演化。我們必須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整體提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發展水平👩🏻🦽➡️👇🏿。
必須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曆史特點的偉大鬥爭。報告在第二部分🚶🏻➡️👩👩👦,即“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曆史使命”中指出:實現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鬥爭🫒。社會是在矛盾運動中前進的,有矛盾就會有鬥爭✋。我們黨要團結帶領人民有效應對重大挑戰、抵禦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必須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曆史特點的偉大鬥爭。報告還分別指出☆😮:實現偉大夢想,必須建設偉大工程🤺。這個偉大工程就是我們黨正在深入推進的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實現偉大夢想,必須推進偉大事業🧛🏼♂️;偉大鬥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緊密聯系🦢、相互貫通👨🦼➡️、相互作用。當今時代,能源資源相對不足🥷🏻🔯、生態環境承載能力不強,已成為我國的一個基本國情🚁。發達國家一兩百年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三十多年來的快速發展中集中顯現,呈現出明顯的結構型、壓縮型和複合型等特點,老的環境問題尚未解決🤜🏻,新的環境問題接踵而至。與此同時🚮,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後🧺,為了促進全球經濟複蘇和應對氣候變化、能源資源危機等挑戰,全球範圍,特別是主要西方發達國家紛紛提出和推行“綠色新政”、“綠色經濟”和“綠色增長”♟,並演化成為一種新的國際話語權鬥爭。當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越來越成為與政治♟、經濟🤷🏻、民生工程和國際治理、全球博弈的綜合性問題,成為衡量五位一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是否全面的重要砝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美麗中國夢🤬,積極構建生態文明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
廣大生態文明理論工作者🏊🏿♀️,必須在從戰略高度認知偉大夢想、偉大鬥爭、偉大事業、偉大工程諸範疇及其內在聯系的過程中,牢牢把握當代中國和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特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斷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杏悦2平台生態文明研究智庫理論部主任)